柏文科:中国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
来源:金年会 | 2024-09-21 07:55:16
中药材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,近年来,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, 尤其是在加入WTO 后,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,各地纷纷兴起“种药热”。 中药行业由于迎合了国际上绿色消费的热潮,而且在产业化和规模化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,实现了超过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水平,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,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,造成了“几家欢乐几家愁”的不平衡局面。近日,柏文科老师专门就此话题撰文,并授权大农平台刊发。以下为他的全文。
中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,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甚至更长的智慧和实验积累,本身就是一种科学。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变, 最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,中医药产业在全世界受到广泛重视。国内外崇尚自然、回归自然、选择自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。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提高。
对于种植者来说,种植中药材的收益,往往要高出种植传统的粮油作物,因此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,在全国各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,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。
智研咨询发布的《2016-2022年中国中药材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:2011-2015年全国中药材销售总体呈上升趋势,全国中药材销售总额复合增长率(CAGR)为17.06%,发展中药材大有前途。
几乎所有的农业产业都是弱势产业,中药材产业的发展,与其他种养殖产业相比,除了技术环节的风险而外,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:
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“道地”,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、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,较其他地区的同种药材品质更佳、疗效更好。“橘生于淮南为橘,生于淮北为枳”的现象,在中药材种植领域有广泛的存在。特定中药材品种,其产量、质量和产地往往有着密切关系,气候、土壤等条件的不同,直接影响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和中药复方的疗效。
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、观察和比较,知道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,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,各地所产,其质量优劣也不一样,并逐渐形成了“道地药材”的概念,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对多种中药材都有产地的描述,如“当归生陇西川谷……今出当州、宕州、翼州、松州,以宕州者(今天的甘肃陇南市宕昌县)最胜”。
此外,如四川的贝母、黄连、川芎、附子,江苏的薄荷、苍术,广东的砂仁,东北的人参、细辛、五味子,云南的茯苓,河南的地黄,山东的阿胶等,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,受到人们的称道。
需要说明的是:道地药材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概念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例如: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天麻原产地陈仓(陕西宝鸡)一带,但是目前云南昭通的天麻,其品质在全国有独特的竞争力,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,东北人参成为“新贵”;三七原产广西,称为广三七、田七,云南产者后来居上,称为滇三七,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。
中药材的品种选择务必慎重,一定要建立在结合传统药学典籍和现代化验检测手段的基础之上,在不适宜的地区种植的中药材,即便种源有保障,有效成分不达标,因此是“假药”。
中药材也是一类商品,因此其价格波动有一定的周期性。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期,这种周期性尤为显著。中药材价格波动周期一般是生产周期的2.5倍左右,这是生产对价格的一种滞后反应。对于一年生或者两年生中药材来说,往往呈三年一个小周期,五年一个大周期, 把握、利用好这个周期,种植中药材就会效益显著,否则会出现“药你苦”、“药你赔”、“药你命”的问题,损害种植者利益。
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供需失衡。比如说,随着某一类药材价格疯涨,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中药材,一些房地产、采掘业企业也开始调整投资方向,向这一类中药材进军,面积大增必然造成产量过剩,价格探底甚至赔本。而一旦出现价格探底、许多人立即调整种植结构,不再种植这种中药材,从而造成市场紧缺,价格随之攀高。
二是资本市场介入、干扰正常的中药材交易,导致中药价格严重波动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,许多中药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,而逐步变成了资本投资的工具。囤积居奇和择机抛售,造成中药材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药农的惶恐。
此外,受疫情影响、旱涝灾害、出口形势和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等的影响,中药材价格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。
中药材要在某一个地方形成产业优势,规模是关键。《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(2015—2020年)》明确指出要“建设常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基地。”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“多种经营”指导思想,在今天用来指导中药材产业布局和发展,绝对是有弊无利的。互联网+的格局下,降低交易的成本,实现零边际成本是所有产业的共同追求。
中药材种植的地域性实质上是一种垄断性,垄断性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。但是在许多中药材原产地,因为不能形成规模优势,所以经济效益主要被中间商大肆攫取。许多药农往往只能获得1/3甚至更少的收益。
在“四大药都”之首的安徽亳州市,建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,种植面积近100万亩,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,中药材“一村一品”或者“数村一品”的规模优势,强有力地支撑起亳州“三农”均衡发展,规模化的基地吸引中医药生产企业284家,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和出口基地,中药材产业产值150亿元,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中药特色产业基地,列为安徽省八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。在规模化基地的基础上,走中药材订单农业之路,是有效化解风险,规范种植,确保收益的重要保障。
2016年2月3日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》,规定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(GAP)认证。许多人误解认为这是对中药材产业的松绑。其实,取消中药材GAP认证是“万众创业、大众创新”的号召下,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监管理念的变化,未来实行备案制的过程中,国家对于中药材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,监管也将由之前的事前、事后监管变为事中监管,一旦发现种植者违法违规,受到的罚责将更加严重。中药材质量控制与市场的契合度只会更加紧密而不会松散。
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方面,违背“道地”原则盲目引种、种质混杂、肥料施用不科学、滥用农药化肥、采收期不适宜、储存加工不当等情况,都会影响药品的质量,个别收购商的以次充好、鱼目混珠行为也将受到市场摈弃和监管部门的打击。
2013年10月,商务部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8部门下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要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,鼓励和引导中药饮片、中成药生产企业逐步使用可追溯的中药材为原料,同时要求各地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逐步形成可追溯的倒逼约束机制。文件的出台为逐步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的倒逼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持。
柏文科:大农平台骨灰级的大农行家和粉丝,也是中药材领域的专业人士。他现就职于陕西略阳县中药材技术中心,中药学硕士,从事中药材技术推广服务近二十年。先后获得六项省部、市级奖项,四项专利,二项成果。在核心期刊和国家重点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四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